ku游娱乐备用网址线路一专注生产:

耐磨陶瓷片,陶瓷橡胶复合衬板,耐磨陶瓷管道,耐磨陶瓷弯头

ku游娱乐备用网址线路一
产品中心
Product classification

科技引领创新有道 泉州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

作者:ku游娱乐备用网址线路一 来源:ku游娱备用网址 发布时间:2024-02-21 21:01:06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发团队在晋江一家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资料图片)

  在此背景下,“企业如何才能成为龙头?政府要为产业龙头做什么?”不久前省领导与企业家座谈抛出的这两个疑问,也是泉州面临的课题。

  答题的探索早已开始。“当好福建‘东部’,加快创新转型。”肩负省委、省政府赋予重任的泉州,将创新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主动换挡,加快转型,奋力提速。

  创新有道。过去一年,从传统产业的“朝阳转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飞速崛起,从产业组织创新、龙头引领带动、技术飞跃进步、市场开疆拓土到商业模式创新,泉州企业演绎了创新的千种道路殊途同归。

  支持创新同样有道。应和着产业的转型,泉州市委、市政府和科技等部门的服务也在转变,一系列贴地气、超常规、谋长远的新举措相继出炉。转身之间,变局跃然呈现:

  扶持政策从撒胡椒面到重点培育“科技小巨人”,打造一支引领产业创新风向的标兵,一支领衔泉州经济升级版、肩负闯关夺隘重任的尖兵;

  颠覆官办科研机构的做法,建设以民营资本为投入主体、以项目为核心组建创新团队、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科研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

  建设“科技云”创新管理服务平台,将科技项目管理、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交易、泉州智库、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推介、科研经费监管、科技资讯服务、科技统计分析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构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及时为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加快创新提供金融“输血”;

  建设区域技术转移中心,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技术产品产业化的中间一公里”,同时,还“向前延伸一公里”,帮助企业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

  市县科技部门建立挂钩联系制度,常态化走访科技小巨人企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创新难题……

  效果立竿见影。过去一年,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6项,比增17%。泉州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双双持续位居福建省首位。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首次超过千件,比增46.9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31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出炉,共获得103个省级以上科技计划等项目支持,新增研发投入1亿元。

  技术进步和创新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其不确定性,连最内行的专家都难以判断哪种技术最终会得到市场认可。所以,单一地用指定项目的行政手段来指定优胜者,很可能把创新的幼苗扼杀在摇篮中。

  “把创新的选择权还给市场!”近年来,科技部门对科技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避免过多介入和干预微观创新活动。从研发方向、资源配置到经费使用、项目评审以及成果评价和应用等各个环节,放手让市场“说话”;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上来,重点支持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带动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让科技创新在市场的“沃土”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除了作为创新主体的单个企业,泉州科技部门同样关注代表创新主流和趋势的产业群。“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不能让他们应有的话语权和主体地位打折扣。组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利于创新主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因此,市科技局不遗余力地推动企业组成产业联盟,从而更有力地突破困扰产业整体提升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瓶颈,加快产业跃升。近年来,泉州已培育出30个产业联盟,带动7亿研发投入,共形成科研创新团队83个,涌现出科技成果315项。

  不仅如此,羽翼渐丰的泉州科研体系正在经历更高层次的蜕变。泉州在全省率先颠覆官办科研机构的做法,建设以产业资本为投入主体的新型科研机构——产业研究院,并出台相关规定。

  “对于求智若渴的我们,这真是及时雨!”产业群起响应。按此模式,市科技部门整合、引导微波、建筑建材、光电、新材料等领域骨干企业出资1.7亿元,组建了包括微波技术、节能技术、光电技术、无线家产业研究院。

  相较于产业联盟,这些研究院是更加紧密的创新共同体:按照“实体办院、投管分离、市场化运管”的模式运营,以企业或社会投资出资,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人才团队以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针对泉州某一产业存在的共性关键性技术进行研发,研发成果按股权共享。

  今年,泉州实施产业创新转型“燎原计划”,梳理11类产业发展共性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张榜”征集技术解决方案,经组织国家级权威专家评审后,从中择优面向全市民营企业实施竞争性公开招标,加快促进项目产业化。

  目前,“燎原计划”已征集到59套技术解决方案,经组织科技部专家库评审选出6套面向全市民营企业进行招标对接,促进项目产业化,让市场选出更优选项。中标的技术解决方案,将被纳入泉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给予100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

  经济的转型,要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创新服务业的发展,只有在市场化的创新服务业充分发展的条件下,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近年来,在科技部门的扶持下,泉州出现更多上通生产、下通服务的创新服务业,犹如四两拨千斤,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起到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不久前,国家公益项目《中国少年儿童脚型数据库》在科技部门正式立项,并落户泉州,以泉州为首个区域采集点选择,启动全国性大规模的脚型数据采集的公益行动。承建这一项目的正是泉州六合儿童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在大数据时代,卖数据也可以带来真金白银。这一项目最终将走向市场化,让鞋企更加有据可依,为我国童鞋行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数据服务,六合还提供儿童创意产业规划、儿童产业科技研发、品牌孵化、电子商务科技等服务;参与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20余项科技成果进入科技部成果科技平台,3项进入示范项目。

  另一个案例是新媒体技术对品牌营销的服务。几周前,由中宣部联合网络媒体举办的“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揭晓,从2万多部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的8部视频获奖,其中,泉州皇品微电影公司的《希望树》获一等奖。皇品是国内首家涵盖微电影拍摄制作、传播推广、衍生产品开发,实行全产业一体化运营的微电影公司,成立不到3年,已成为国内获最多奖项的微电影公司。利用一流的电影团队、高端的拍摄设备和后期处理技术,皇品积极嵌入泉州企业品牌营销,如金鸡体育的《田埂上的梦》、诺奇时装的《希望树》、狮牌户外的《巴斯草原》等。

  相较于大中城市,泉州可以说是科技资源相对缺乏的城市。缺少基础研究的泉州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率先建立起区域技术转移中心,通过市场的力量,将科技资源引向泉州。千方百计放大科技外溢效应和倍增效应;而面对数以万计的企业,泉州创新当头,用市场规律来推动创新资源、要素的组织、流动和集聚,前沿的“科技云”创新管理服务平台,成为科技局破解小部门、大社会矛盾的利器;不遗余力地培育“数控一代”装备制造业及依托于其上形成的“智能制造”,深刻地改变泉州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最终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转型。

  依托“科技云”,泉州在福建率先设立了海峡(泉州)技术转移中心,2013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金额新增55.47亿元,同比增长49.2%。

  为了让这些转移技术能真正为企业发展添后劲,泉州科技局还特别关注“三个一公里”,不仅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关注“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协助企业与科研单位对得上,接得好;关注“技术产品产业化的中间一公里”。例如,泉州企业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片数字对讲机芯片,为加快这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泉州对一批对接芯片组织生产的对讲机生产厂家给予补贴,大大加快数字对讲机市场的形成,最终帮助泉州数字对讲机占据全国70%的市场份额。同时,还“向前延伸一公里”,帮助企业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

  “泉州科技云”是全省第一个以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处理为支撑管理服务平台,将政府对科技企业的日常管理、科研经费的监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介、科技资讯服务等功能整合到一个平台上。

  对企业来说,“云上的日子”更加惬意了。高科技手段轻松解决了面向千家万户的企业科技咨询问题。企业要了解前沿科技信息,只要在科技云上的“泉州智库”、“资讯通”上输入关键词,就会定期获得最新的科技信息、资料。如果要找专家咨询,通过“泉州智库”,就可以迅速与相关专家建立起直通车的联系。

  对内,“科技云”又成了提高效率的利器。通过“科技云”,征集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项目,大大提高项目生成公开性和透明度;依托“科技项目网上管理系统”,科技项目实行申报、受理、评审、公示、验收的网上“一站式”服务,避免“暗箱操作”。特别是“科技项目电子监察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科技项目执行和结题状态,实施以来,102项到期未结题项目单位被处以“黄灯”预警,54家单位被“亮红灯”,系统自动禁止申报。受之管束,2012年泉州市级科技项目到期结题率从2010年的65%提高到90%以上,项目管理效率大为提高。

  传统产业占据大盘的泉州,如何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大量投入,显然已经后劲不足了。关键时刻,科技部门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数控一代’机械制造业”的建议,希望通过“引擎产业”,真正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2013年11月起,泉州市科技局先后完成了国家“数控一代”专家组论证、试点实施方案制定、产业技术需求确定、示范项目遴选等从宏观导向到微观操作等相关工作,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数控一代”国家级示范工程试点,也是全国12个试点中唯一一个地级市单位。

  目前,泉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推动机械装备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专项规划,抓紧制定《泉州市扶持数控技术和机械产品自动化若干意见》专项支持政策;由中科院、华中科大、哈工大、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1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组成常驻专家组,实现专家常态化服务;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泉州市分中心已经正式启动;“数控一代”首批签约的百个创新项目已经启动,并不断向着主攻纺织鞋服机器机械、数控机床及机器人、建材机械及建材等三个重点产业、打造“数控一代”百个典型项目和百家示范企业的目标迈进。据统计,百个项目百家企业可带动研发投入达10亿元。

  “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如今已是国内最大运动品牌厂商——安踏集团的当家人丁世忠,当年血气方刚的放言,正是今天众多泉企不断攀越新高的共同心声。虽然他们大多从贴牌、代工起步,但并不甘心只跟在行业巨头身后,做一个追随者,而是以“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姿态,不断超越标准,创造标准,书写从追赶者、并行者再到领跑者的跨越征程。当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的品牌定位也呼之欲出,就要通过品牌重塑刷新高度,迈进新的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初,共有49家泉企参与制修定了51项国际、国家等各级标准,仅2013年完成并获发布的国际标准就有1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8项。目前还有8家泉企正在参与7项国际标准的研制和讨论。这意味着,凭借过硬的创新实力,许多泉企已领先国内乃至国际同行,登上行业的巅峰。

  去年,在震惊业界的铜制水龙头铅超标事件面前,中宇卫浴推出潜心研制的新型无铅易切削黄铜,远高于国际现行标准,引领行业开启绿色水龙头新时代。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形势并不明朗。而今年春节前,中宇卫浴拿下了1亿欧元的国际订单,全部以自有品牌出口。

  对于具有前瞻眼光,不断自我超越的企业来说,行业的危机,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都成为查缺补漏、修炼内功的契机,证明品牌过硬的良机。

  中宇的创新史,正是一部不断攀越行业之峰的启示录。1997年经济危机,让中宇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开始与福建工程学院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意大利顶级设计师团队,倾力打造高端子品牌。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宇主动与国际行业巨头、具有80多年水龙头发明创造历史的德国高仪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并于3年后在全球制造业重地德国法兰克福挂牌上市。十多年来,中宇参与或主导制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达到数十个,拥有有效专利275个。今年还将在法兰克福、米兰、伦敦等国际一线城市里开设专卖店,并计划在墨西哥开设超过150家的专卖店。

  说到超越标准,不能不提安踏,事实上,两年前泉州市委巿政府正是在深入安踏、七匹狼、海天等传统产业龙头企业展开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了“安踏经验”,引导民营企业学习、借鉴,并提出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十条意见:一要大力弘扬“永不止步”的企业创新精神,二要引导民营资本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领域,三要积极推动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四要营造活力高效的人才生态环境,五要突破研发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瓶颈,六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全系统创新,七要重视鼓励企业的微创新,八要提升“泉州制造”的创新价值链,九要推动供应链整体创新实现上下游共赢,十要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服务链等。

  至今,安踏仍是这十条“创新秘诀”最坚定的践行者。在国内体育用品行业里,安踏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坚定拥护者。早在2005年就重金打造国内首家运动科学实验室,科研方面的投入逐年递增且一直保持在行业最高水平,2013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接近3亿元。

  大手笔也获得了大回报。在过去的2013年,虽然国内体育用品市场仍旧低迷,但安踏仍以72.81亿元的营收、13.15亿元的纯利持续稳居行业第一。目前中国有关运动科学的用品配件的标准,有1/3出自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安踏还是全国体育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先后参与旅游鞋等4个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截至目前,运动科学实验室已经为安踏贡献了40多个国家专利。

  南威软件的成长也是一条超越之路。近12年来,南威变化着:从泉州到福建到海西再到覆盖全国、纵联五级党委政府的项目,从0到173项软件著作权、12项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金奖,从主流技术开发到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研发,从项目实施到增值运营、资本运作、国际合作……如今的南威,已经成为国内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与应用软件的领军企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对讲机,一半以上产自泉州。直到今天,泉州对讲机仍占据全球80%的市场份额,由其延伸出的天线、安防及最新的无线通信射频等产业迅速壮大,形成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试点。

  泉州微波通信产业的崛起,缘于集群不断攀越新高的持续努力:在理事长单位泰克通信和火炬电子、泽士通、铁通等骨干企业的倡导下,集群成立了全省电子信息领域首个全国性战略联盟,凝聚80余家全国知名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加盟,开展协同创新;发起成立微波技术研究院,设北斗产业应用、微波通信、无线数字集群系统技术、物联网工程四个研发中心和科技咨询服务人才培育中心,向股东和联盟成员开放;积极推动集群纳入科技部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为我市中小骨干企业争取各类扶持发展资金1500余万元,并引领配套产业链快速发展。

  前有发达国家抢占高端制造业,后有新兴国家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中国制造”长期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逐步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如何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泉州的答案是:积极培育先导技术,加大科技储备,向蓝海领域拓展,争创比较优势。在泉州,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但其实,传统企业也有高附加值、高利润,这取决于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中所处的位置。只要抢占产业链高端,所谓的“夕阳产业”,同样可以迎来“朝阳前景”。

  中国公路建设已步入快速发展、建养结合时期,国家政策规定路面养护时铣刨下来的大量旧沥青混合料不允许废弃,再生性成为沥青拌和设备的方向。

  把握市场动向,南方路机采用欧洲全新技术,研发出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系列沥青混凝土热再生设备,可以将失效沥青路面刨削下来的旧沥青混合料,与搅拌器的原生料均匀混合,生产出优良的沥青混合料。回收料烧损、蓝烟排放、附加污染等指标,达到并超过国家标准;其最大热再生料添加比例可以达到 50% ,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不仅如此,南方路机还在一系列绿色循环领域大展拳脚,进入各种矿山破碎、尾矿深加工处理、建筑垃圾的再生处理等领域,形成了一个从源头到终端的绿建材循环再利用系统产业链经营模式。

  南方路机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十年前,就曾以百万年薪从欧洲聘请具有35年沥青搅拌设备经验的技术专家。近年来,该公司先与世界移动破碎大王美国特雷克斯成立合资公司后,又取得世界顶尖干法机制砂设备制造公司日本寿技研在中国的惟一专利技术使用权。

  年产值2亿元,其中出口额1425万美元,约占去年南安卫浴外贸出口总值的18%。这一串辉煌的数字,来自西河卫浴。更令人惊奇的是,该公司只有66名员工。

  在全球经济疲软、传统行业低迷的当下,这样的人均高产令人咋舌。原来,西河卫浴全套引进意大利设备,生产自动化程度极高;这些员工都是专业的设计研发人才;公司有完善的产品检测设备和营销服务体系,产品通过了SGS国际质量体系和环境认证,加拿大CSA、CE等认证,远销欧美、东南亚、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只是西河,随着泉州强力推进“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许多泉企都尝到了装备升级带来的甜头。

  近两年,受经济形势影响,纺织服装产业收到不小的冲击。但凭借数控化生产线的投入使用,海天材料科技今年前4个月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10%。

  在海天,不论是化验室、印花车间,还是染色车间、后整理车间,处处可见数控设备“身影”。从2003年启用数控设备以来,海天每年为此投入的研发经费近200万元。收效十分明显:加工合格率提高8%、产品成本降低超过百万元,用工减少200多人,每年节约劳动力成本1000余万元。今年,海天还计划投入2000多万元研发数控化控制染整生产线,“通过集成系统将各生产单元集合起来,减少人工带来的误差,降低产品质量的波动范围,提高产品精度。”

  素来敢于逆浪而行、踏潮而立的泉州民企,越来越显示着“走出去”的胆气与信心。只有走出去,才能清晰把握自身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位置,感受世界科技浪潮的洗礼。为此,科技部门不仅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走出去”,还积极通过建设园区、搭建平台的方式“引进来”,推动交流合作常态化。

  去年九月底,在市科技部门牵线搭桥下,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54个电子信息项目到泉州寻求合作伙伴,开展技术对接,包括无线电视频传输系统、利用菲涅尔电控透镜技术制造的液晶显示器、SCAS-硅编译器、电介质片基浮雕成像方式(微技术)等。泉企不少技术需求正好是以色列、独联体的优势,保持合作交流对双方都是共赢的选择。

  不仅如此,泉州将建设国际创新园,为泉企引进国际技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和推动品牌国际化创造条件。推动中以(国际)微波产业园建设,承接以色列对泉州技术转移。

  在泉州,科技金融的春天已经到来。如果说以往是资本推动技术进步,如今却是技术吸引资本竞逐。“让技术驱动投资”的趋势,从未如此明显。

  越来越多的资本意识到: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拥有普通企业无法比拟的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所需资金少,建成周期短。只要在发展阶段能得到一定的融资量,就可以快速发展,甚至爆发性增长。

  市科技部门抓住契机,积极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科技产业融合模式,扎实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建成福建首个国家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与兴业银行泉州分行等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授信50亿元,22家企业与银行签订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2.5亿元;举办10多场“赢在科技·备战新三板”推介会;支持红桥、深创投等科技型创投机构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推动企业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全市数十家科技型企业通过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获得贷款7亿多元。

  “4000万元,注资‘科技米’项目!”在经济并不十分景气的当下,创司纷纷“捂紧口袋”,“惜投”情绪渐浓。去年底,红桥旗下7只基金,却有2只不约而同地看好泉州食品业一项新科技研发成果“五谷杂粮米”。这种米由杂粮超微粉碎后按营养配方、用高科技手段重组而成,一粒就含有多种谷物成分,有望开创养生新“食”代。

  红桥还曾以1600万元增资入股味博食品,让这家在国内首创可溶性大豆多糖生产技术的企业扩大生产,成为世界第二家大豆多糖供应商。创立以来,红桥的“天使之吻”频频贴上科技型企业的面颊。当前重点投资20多个项目,涵盖新农村、新媒体、互联网、环保产业、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眼光很“挑”的创投资金为何如此看好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呢?

  这要从红桥的“成分”说起:这是一家由亲亲食品、七匹狼控股等多家知名企业共同投资的创司。熟悉商海规律的实力企业,更加明白成长性科技型企业解决创新资金焦渴后,所能带来的高增长。例如红桥曾认购专业生产高空作业车、电力抢修车和移动电源车的徐州海伦哲公司350万股股权,在其上市之后获得7.25倍的退出回报。

  同时,这也是泉州首家科技引导基金投资参股的创司。其中包括承担管理两支国家级(科技部、发改委)引导基金。“我们选择的项目,既要贴近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产品,也要注重持续的科技研发确保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红桥创司董事长吴火炉说。

  “过去国家扶持某个产业,都是直接将钱划拨到企业,一般资金规模都比较大。后来,借鉴美国的经验,我们改变以往政府无偿资助的模式,采用资本化的方式,国家把钱给投资机构,还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一同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谈起创业引导基金对泉州中小企业的“输血”作用,市科技局相关人员分析,通过引导基金,是在用小的投入撬动一个大的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打个比方:过去1000万元,一般只能投2家,而如果采用资本化的方式,说不定能投20家,可以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受益”。

  “以后,让中小企业购买设备,可以像买车买房那样,享受按揭贷款、以租代售等服务,减轻全款购买的负担,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去年10月,泉州第一家以民间金融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中心——泉州国家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正式运营,为全市高新公司可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围绕“科技金融”,该中心做了大量的文章。其中一大亮点,是提供工业生产、物流、工程机械等各种设备的融资租赁。

  短短9个多月来,该中心已注册企业1183家、融资服务机构124家、增值服务机构34家,可融资金37.8亿元。不仅如此,中心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融资渠道,汇聚银行、担保、典当、融资租赁、票据服务、、民间资本管理等机构,着力解决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进风投、创投、私募基金等公司,扶持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引进证券、会计、税务、法律、评估等机构,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上市辅导、信息与政策咨询等服务。

  近年来,市科技部门举办10多场“赢在科技·备战新三板”推介会,加大非上市科技型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的支持和推介力度。积极争取泉州高新区进入“新三板”扩容试点,60多家企业与券商达成合作意向,10多家企业与券商签约,3家企业完成股改准备挂牌。

  实际上,“新三板”挂牌对于企业可谓“零成本”。目前一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的成本在100万元到150万元之间。而我市对于成功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均有不少补贴政策,今年4月,市政府出台推动泉州高新区非上市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工作的鼓励政策,挂牌的企业在当年由受益财政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市科技计划优先支持挂牌的非上市公司的创新项目,项目立项按市科技计划立项评审程序执行,支持金额不低于20万元。

  泉州拥有独特的对台优势,随着两岸步入“ECFA时代”,国家级金改区、台商投资区、“东亚文化之都”等一系列政策平台花落泉州,泉台合作更迎来天时地利人和。两地产业互补性强,台资企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口,而泉州有后发优势,对接台湾产业发展的时机已经来临。截至今年4月,全市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468家,投资总额33.69亿美元,合同台资23.13亿美元。

  近年来,泉台合作迈向更高层次,向金融、工业设计现代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光电信息、精密机械等产业领域拓展;特别是泉州高新区主园区的泉州台商投资区瞄准台湾装备制造和光电信息产业优势,积极承接台湾技术转移,打造台湾优势产业集聚园区;我市还推动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建立与台湾科技合作与交流常态化工作机制,吸引台湾科研院所来泉设研发机构,大力支持两岸合作项目等。

  今年3月,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与某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泉台产业科技交流中心,短短3个月来,已引进元智大学、长庚大学、台北医学大学、马偕纪念医院、逢甲大学、高雄医学大学等8家台湾高校、科研机构在泉设立创新育成中心,搭建起泉台两岸产学研合作的虹桥,打开智力输入的“绿色通道”。

  不仅如此,泉台产业科技交流中心还充分利用泉州对台优势,抓住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向大陆转移的机遇,为泉州企业提供转型升级咨询、诊断、辅导与培训。同时举办泉台产业技术交流论坛、专题讲座,组织台湾行业研究中心、大学育成中心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并协助泉台工业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相关工作。

  在拓展对台科技交流合作的同时,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为主线,着力打造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泉州市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基地、泉州市先进技术陶瓷中试基地和泉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微波通信、纺织服装、陶瓷、光伏电子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种植植物性天然香料的芳香产业链,涵盖从植物种植、深加工到观光旅游的各个行业,前景看好。2012年,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的“福建省对台合作引种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获农业部批复,成为国家唯一支持建设的对台引种创新平台,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已基本完成。通过这一平台的“嫁接”,台湾“芳香产业”一路“漂洋过海”,在泉州开花结果。

  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是全国首个国家级闽台农业合作交流推广平台,也是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之一。两块国字号招牌,让对台交流合作的开展平添底气。中心先后与台湾4所知名农业大学,3个改良场,21家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共接待台湾专家50多批次、近600人次。牵头组建泉台果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台湾6所农业院校和企业加盟,持续参加6.18成果交易会、海峡论坛等大型活动。

  目前,该中心正在巿科技部门支持下建设“泉台农业种质创新资源库”,已引进台湾名特优园艺作物39种、80个品种,台湾农业新技术6项,在全市建立台湾果树、台湾杨树新品种示范点10个,台湾蔬菜、香草示范点各3个。每年繁育种苗30万株,在全市示范推广台湾农作物新品种2万多亩,新技术1万多亩。

  “并不是引进单个或几个台湾技师,而是和一整个台湾团队合作。”佳泰数控董事长苏亚帅回顾企业成长初期的选择时说。当时,这家工人总数不过300多人企业,台湾技师就有20多人。从铲刮、喷漆到最后成品出厂,每个生产环节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1~2名台湾技师。

  台湾的机床制造业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佳泰的“为我所用”模式,产生良好的群体效应,让企业迅速成长。到2010年,成立仅六年的佳泰,整机产能已经提升到1000台,销售收入4亿多元。还承担省区域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成为福建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佳泰“科技握手”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与德国、意大利等地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所建立长期合作研发关系,对内则积极筹建“国家数控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泉州分中心”、“数控机床联合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

  数控化也让佳泰尝到甜头。其研发生产的JT-GL系列线规龙门加工中心一年可销售60台,销售额达4个亿,每台可以创造1个亿的产值。目前,国内应用的中小型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主要来自日本、德国,进口后连同关税单台造价均超过200万元,严重制约了我国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如今佳泰正致力于这种设备的研发,并争取单台售价在100万元以下,可以为企业节约50%以上的成本。”